说明:
文化/法式甜品 法国人对于甜品有着特殊的偏好,因此法式甜品在法国的逐渐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美丽文化。 早在路易十四时期,甜品就是餐桌上的压轴之作。法国人追求精致的生活,对待饮食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。尤其是路易十四,他缔造了法国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时期,并且从此开始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精致奢华的旋风,对于日后的法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而路易十四对甜品有着近乎苛刻的态度,要求甜品要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。此时,小杏仁饼等小甜品风靡法国,并且巧克力也刚刚传入法国,路易十四的王后非常喜爱这种东西,因此在路易十四时期甜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并且在法国形成了以精致、高品质为代表符号的法式甜品文化,对于日后的法国文化、法式甜品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影响,奠定了法式甜品在全球甜品界的独特至尊地位。综述/法式甜品 法国一直以浪漫热情而闻名于世,满眼紫色的普罗旺斯,静静流淌的塞纳河,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浪漫动人的故事,另一代表符号就是法国的甜品。甜品代表着甜美和爱情,这和法国人天性中的浪漫不谋而合,因此法国人对甜品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,他们醉心于研究各种甜品,并在其中加入浪漫动人的元素,琳琅满目的法式甜品闪耀着精致诱人的光彩,让人不禁心向往之。 经典产品/法式甜品拿破仑饼法国人将拿破仑视作英雄,但凡最杰出的东西,都要冠上拿破仑之名,因此可见,拿破仑酥是怎样的美味,也可以看到法国人对于这款甜品有着怎样的偏好,竟然以最崇拜的拿破仑来命名。拿破仑酥法文为Mille Feuille,即有一百万层酥皮的意思,所以又被称为千层酥,由三层啡色的千层酥皮,夹两层吉士酱制成,口感丰富,每当叉子舀下去,酥饼便应声裂开,发出清脆的声音,每吃一口,都像敲响一个音符,带来最愉悦的心情。 马卡龙 二十世纪初期,巴黎的烘焙师 Ladurée 发明一种方法来呈现马卡龙,利用...
2018
-
04
-
24
点击次数:
532
说明:
慕斯蛋糕是一种以慕斯粉为主材料的糕点。慕斯的英文是mousse,是一种奶冻式的甜点,可以直接吃或做蛋糕夹层,通常是加入cream与凝固剂来造成浓稠冻状的效果。慕斯是从法语音译过来的。慕斯蛋糕最早出现在美食之都法国巴黎,最初大师们在奶油中加入起稳定作用和改善结构,口感和风味的各种辅料,使之外型、色泽、结构、口味变化丰富,更加自然纯正,冷冻后食用其味无穷,成为蛋糕中的极品。慕斯与布丁一样属于甜点的一种,其性质较布丁更柔软,入口即化。发展历程 在欧洲的历史和演变慕斯蛋糕最早出现在美食之都法国巴黎,最初大师们在奶油中加入起稳定作用和改善结构、口感和风味的各种辅料,使之外型、色泽、结构、口味变化丰富,更加自然纯正。冷冻后食用其味无穷,成为蛋糕中的极品。它的出现符合了人们追求精致时尚,崇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,满足人们不断对蛋糕提出的新要求,慕斯蛋糕也给大师们一个更大的创造空间,大师们通过慕斯蛋糕的制作展示出他们内心的生活悟性和艺术灵感。在世界西点世界杯上,慕斯蛋糕的比赛竞争历来十分激烈,其水准反映出大师们的真正功力和世界蛋糕发展的趋势。 1996年美国十大西点师之一Eric Perez带领美国国家队参加在法国里昂举行的西点世界杯大赛,获得银牌。由于他的名望,97年特邀为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50岁生日制作慕斯蛋糕。并邀请在白宫现场展示技艺,成为当时轰动烘焙界的事情。种类芒果慕斯提拉米苏抹茶慕斯西番莲慕斯慕斯乳酪蛋糕特点1.慕斯与布丁一样属于甜点的一种,其性质较布丁更柔软,入口即化;2.制作慕斯最重要的是胶冻原料如琼脂、鱼胶粉、果冻粉等,如今也有专门的慕斯粉了;3.另外制作时最大的特点是配方中的蛋白、蛋黄、鲜奶油都须单独与糖打发,再混入一起拌匀,所以质地较为松软,有点像打发了的鲜奶油。慕斯使用的胶冻原料是动物胶,所以需要置于低温处存放。
2013
-
11
-
29
点击次数:
495
说明:
名字起源拿破仑蛋糕跟拿破仑其实没有关系,说法之一是由于它的英文名Napoleon,其实是Napolitain的误传,指一种来自意大利Naples的酥皮名字,至今被写作Napoleon而已。另有一说在十七世纪时,巴黎一个整饼师傅和人打赌,要做一个一百层的蛋糕,但是做一百层还是很有难度的,可是这师傅还是创作了这东西。但是到底当时最后做了几层就没人记载,一般都只做三几层,是不是三层的太矮了,而拿破仑的身高大家都知道没有多高,而又为了好记,所以就被叫做“拿破仑”。食品特点法国经典甜品拿破仑蛋糕(Mille Feuiller)由多层酥皮夹以吉士组合而成,口感集松化及嫩滑于一身。 拿破仑蛋糕的材料虽然简单,但是制法相当考验制作者的手艺。要将 松化的酥皮夹上幼滑的吉士,同时又要保持酥皮干身,以免影响香脆的口感。有人特别设计了多款全新口味的拿破仑蛋糕,为法国五月的传统美食带来全新体验。选用草莓、芒果、蓝莓、红桑子、樱桃、朱古力碎、意大利芝士及蛋白糖等新颖食材炮制而成的全新拿破仑蛋糕,包括杂果、蓝莓、蜜梨、芒果、黑森林及意大利芝士六款口味,除了食材组合新鲜及酥皮入口松化脆卜卜之外,外形设计讲究层次感及创意,令拿破仑蛋糕的形象焕然一新。黑森林拿破仑:用朱古力碎、樱桃及多层酥皮组合而成,入口松化且朱古力味浓郁。杂果拿破仑:酥皮铺满草莓(士多啤梨)、芒果、蓝莓及红桑子,入口酸酸甜甜的,吃罢不会腻口。意大利芝士拿破仑:意大利芝士取代了吉士,面层就铺上蛋白糖,吃起来不但有意大利芝士的甘香,而且还有蛋白糖的清香。
2013
-
11
-
29
点击次数:
494
说明:
马卡龙,又称作玛卡龙、法式小圆饼,是一种用蛋白、杏仁粉、白砂糖和糖霜制作,并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的法式甜点。口感丰富,外脆内柔,外观五彩缤纷,精致小巧。历史起源 马卡龙作为一种法式甜点为人们所熟知,但实际上,马卡龙是意大利人发明的。而马卡龙具体的起源,有多个版本。修女版本相传,早期一些素食修女,制作出用鸡蛋清和杏仁粉烘制的蛋白杏仁饼代替荤食,这便是马卡龙的雏形。如今马卡龙的英文Macaroon就源于意大利语Maccarone(精致的面团)。法国大革命期间,天主教受到革命党人打压,神职人员境况不佳。修女们为了生计,偷偷贩卖她们的蛋白杏仁饼,渐渐把蛋白杏仁饼传到了法国。乡思版本16世纪中叶,佛罗伦萨的贵族凯塞琳梅迪奇嫁给法国国王亨利二世。虽然身处王室,但毕竟远嫁他乡,王后不久就患上了乡思病。于是,跟随王后来到法国的厨师做出家乡的马卡龙,来博取王后的欢心,从此这种意大利式甜点在法国流传开来。发展 马卡龙刚传到法国时,与如今的马卡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:只是单片,没有夹心。蛋白杏仁饼传到法国后,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,大批法国厨师竞相制作这种甜品,单片渐渐变成夹心;同时,富有想象力的法国大厨们也尝试加入不同的水果和果酱,——甚至是咖啡、巧克力来创造五彩缤纷的颜色。就这样,杏仁饼变成了今天的马卡龙。像这样,在法国发扬光大的马卡龙,被贴上了浓浓的法式标签。因此,马卡龙不单单是一种甜点、一种美食,它更承载着一种文化。马卡龙历史上曾是贵族食物,是奢华的象征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马卡龙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,以其缤纷的色彩、清新细腻的口感和小巧玲珑的造型,博得人们,特别是女生们的喜爱。口感与外观 马卡龙层次感分明,外酥内软。咬一口,首先尝到的是很薄但酥脆的外壳,接着是又软又绵密的内层。和奶油的质感不...
2013
-
11
-
29
点击次数:
498
说明:
蛋挞(Egg Tart),是一种以蛋浆做成馅料的西式馅饼;台湾称为蛋塔,“挞”是英文“tart”的音译,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(相对表面被饼皮覆盖,馅料密封的批派馅饼)(pie);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"tart”。做法是把饼皮放进小圆盆状的饼模中,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,然后放入烤炉;烤出的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,内层则为香甜的黄色凝固蛋浆。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,一个蛋挞便可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。我国香港特区的不少酒楼的点心中也包括蛋挞仔(小型蛋挞)。发展历程 Laura Mason在《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》提出,早在中世纪,英国人已利用奶品、糖、蛋及不同香料,制作类似蛋挞的食品。有指蛋挞亦是中国17世纪的满汉全席中第六宴席的其中一道菜式。纵然蛋挞深受香港人欢迎,但在香港历史尚很短。据业余香港历史学者吴昊考证,1920年代的广州,各大百货公司竞争激烈,为了吸引顾客,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都会设计一款“星期美点”作招徕,蛋挞正是这时候在广州出现。香港引入蛋挞的时代,未有准确年份,有人说自1940年代起,香港饼店已出现蛋挞,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数茶餐厅。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,一个蛋挞便可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。而味道香甜醇厚,松软可口。1990年代起,兼营包饼之茶餐厅逐渐减少,故现只在旧式茶餐厅有自家烤制的蛋挞,其他茶餐厅则从面包工场订购蛋挞飨客。另一方面,香港不少酒楼的点心中也包括蛋挞仔(小型蛋挞)。还出现了适合减肥的蛋挞,蛋浆是用蛋白做的。种类 香港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,主要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种: 牛油类 牛油蛋挞挞皮比较光滑和完整,好像一块盆状的饼干,有一阵牛油...
2013
-
11
-
29
点击次数:
529
说明:
蛋糕是一种古老的西点,一般是由烤箱制作的,蛋糕是用鸡蛋、白糖、小麦粉为主要原料。以牛奶、果汁、奶粉、香粉、色拉油、水,起酥油、泡打粉为辅料。经过搅拌、调制、烘烤后制成一种像海绵的点心。蛋糕是一种面食,通常是甜的,典型的蛋糕是以烤的方式制作出来。蛋糕的材料主要包括了面粉、甜味剂(通常是蔗糖)、黏合剂(一般是鸡蛋,素食主义者可用面筋和淀粉代替)、起酥油(一般是牛油或人造牛油,低脂肪含量的蛋糕会以浓缩果汁代替),液体(牛奶,水或果汁),香精和发酵剂(例如酵母或者发酵粉)。
2018
-
05
-
03
点击次数:
520